首页 >> 供销记忆
 
我记忆里的供销社
发布日期:2018-01-17浏览次数: 字号:[ ]

今年过年回家又经过那个地方了——观水供销社。由于“观水供销社”这几个大字是用水泥勾勒的,虽然过去了十几年,字迹仍然清晰。只有灰绿的门及多处掉下来的门漆,告诉人们,这里已经很久没有人来过了。

  好奇心促使我,从破碎的窗玻璃处看看了里面。虽然是白天,屋里还是漆黑一片。隐约可以看到屋内的格局跟小时候的记忆一模一样。废弃的物品乱七八糟的堆砌在里面,只有高高的砖石台子依然直直的卧在那里。

  对于小时候的我来说说,村里的供销社那可是个神奇的地方。在那里什么东西都有,吃的穿的用的,甚至劳动用的犁镰刀那里都有。在这个大屋子里,不知道在哪个犄角旮旯都藏着宝贝。现在学习了文化才知道,观水供销社就是设在村、社的以经营生活资料、生产资料、收购农、畜土特产品为主的网点,综合服务站。

  供销社的大门是双推门,朱红的木头门。在供销社的门口放着两个不同量程的落地称。这些大称是用来称重的物品的,如麦子、玉米以及面粉、花生油等。那会儿,我们的体重几乎都是在那里称出来的。一个村子里,估计就那会有那么大的磅秤了。柜台上叔叔阿姨用来称东西的也是小称,白色的托盘,滑动的砝码。每天下班时还要将砝码固定在标尺上,防止我们这些小孩子调皮,弄坏了,影响第二天的称量。

  见过一匹一匹的布吗?哇,当时对那些东西可好奇了。布被卷在一个长长的木板上,每次我看到都是厚厚的一卷,似乎有卖不完的布,不过说实话,可老沉了。小小的我若要抬起那个布卷的一端那可是算费了大力气了。每当有人来买布的时候,阿姨就会拿出一根黄色的码杆,我家里现在还有那样的码杆,黄色的木板上刻有刻度,我印象中是按尺为计量单位的码杆。量好了之后,用剪刀剪个小豁口,刺啦一声,整齐的布就扯下来了。好佩服那位阿姨,每次都弄得那么齐。布叠起来也很方正。

  白砂糖、盐都是放在大尼龙布袋里。1米高的大布袋里放着个军绿色印花的搪瓷碗。

  卖东西的叔叔阿姨都穿着蓝布衣服,围了白色的围裙、套袖。

  让人印象最深刻的还是那高高的售货台。是水泥砌的,涂了黑色的油料。两侧有2个绿色的小推门。只有工作人员才可入内,每每我都是趴在小门那,看看柜台里面是哪般天地。因为叔叔阿姨似乎都站得挺高,似乎从身后的货架上可以随便的变出东西来。供销社的地面是土的,那会儿还没有水泥地。由于来来往往的人很多,地面上可以看到一个个的坑坑。地变得很实沉,每天大清早来,售货员阿姨都会用笤帚把地扫一遍,洒点水。这样就不会扬土。?农忙的时候,这里还有各种农具、肥料出售。而收获的农作物,也会有专门的人通过供销社进行收购。
可是现在这些都已经成为童年回忆了,如今的供销社里面已经没了往日的热闹场面,可是我仍然忘不了它曾经给我带来的快乐,给父母带来的便利,希望以后供销社能以一个新的面貌再次出现,服务我们的生活。
?




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